王圣楠,九三学社社员,山东祥辰科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2025年山东省工人先锋号、齐鲁巾帼科技奖、山东省企业创新达人、山东省优秀工程师、山东省科技特派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D类人才、济南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王圣楠专注于农林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及生态技术研究及科技推广。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及横向课题6 项,参与制订地方及国家团体标准12个,参与新装备研发12个,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各类专业论文5篇,授权专利16项,制定主要产品的企业标准30余项。
深耕农林科技服务领域的“坚守者”
王圣楠自进入农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领域,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并成果推广防触电杀虫灯、农业病虫害物联网测控信息系统、脉冲云孢子自动测报系统、松材线虫病疫木监控与处置监管服务系统等10余项新技术,得到行业的认可。她在工作中学习,深知农林改革创新变化离不开科学。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坚持自学和培训相结合,考取山东农业大学植保专业研究生,学习有害生物测控行业前沿科技,掌握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带领企业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科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祥辰工作站的建设过程中,她全程参与,自创“植信通”品牌,在业内开启了智慧森防的先河,该平台目前在山东、江苏、黑龙江等多个省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北京成立了专业的植信通大数据服务公司,为农林有害生物大数据构建及运营提供专业服务;自创“蚈蚈云”生态研究院品牌,积极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的有效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启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快速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在北京推动成立了专业的古树医院,践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战略,以古树保护开发为切入点,为更多的乡村古树提供专业化救治服务,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破解行业发展痛点难题的“急先锋”
为将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惠及更多用户,王圣楠奔忙于全国各地,开展有害生物防控学习、推广,带领团队去一线推广农林新技术,做调研、记数据、做试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产品。目前,王圣楠参与研制的新产品和推广的新技术等,已在全国25个省区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为了切实解决农林生态保护面临的最迫切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与行业发展痛点问题,王圣楠带领团队研发推出“1+1+N”技术服务模式,在行业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好评。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有害生物中长期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基层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得到了国家、省市级相关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据专业人士评估,该技术模式的应用,已为行业创造无形价值百亿元以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贡献了企业力量。同时,该项技术模式近5年也为企业增收上亿元以上,公司从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上百人,带动了大量的基层专人人才就业。
王圣楠主导推进的松材线虫病疫木监控与处置监管服务平台构建及应用项目,在重庆、江西和山东等省(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辐射推广面积达1200万亩,项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疫情大数据监测与处置的一体化防控系统平台,实施了从疫情发现到处置跟踪的全程智能化管理,疫木现场复检相符率在90%左右,项目的协同创新能力强,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疫木处置监管的有效性,实现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控和处置监管信息的精准化、信息化和智慧化。该平台荣获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物联网协会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等多项荣誉。
王圣楠带领团队成员经过近2年的时间研发完成的智能化孢子自动系统,为了确保在4月中旬前后进入田间有效运行,王圣楠带着团队做最后的反复试验,连续近3个月坚守在田间,边观察、边改进、边完善,终于赶在了4月中旬前在田间安装应用。智能化设备在4月23日第一时间出现了疑似孢子,为当年区域小麦锈病的早防早治提供了最及时的科学依据,为当年的小麦丰收贡献了植保人的力量。这件事情至今提起来,仍让王圣楠的团队激动不已。
践行爱国民主科学传统的“九三人”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王圣楠始终牢记参政议政使命。她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号召,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农林领域的热点及卡脖子问题,如零污染乡村建设、城市园林生态化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提交了多份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社情民意信息。其中1篇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3篇信息被省政协采用、1篇信息被社省委会采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有效推动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实施。
王圣楠还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她经常走入田间地头和设施大棚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农林科学知识,参与“带企扶户兴村捐赠活动”,捐赠美国白蛾防空设备600套,防控杨树食叶害虫物资100套。
王圣楠说,此生我有幸成为一名农林工作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科技女性,这项工作从最开始的“要做好”,到慢慢自己“喜欢做”,不知何时有了农林情怀。现在,更多时候自己感觉不是在做工作,而是一种使命,仿佛能看到无数期待的眼睛、能听到无数植保人的声音。也许,这就是对科学的信仰,引领着我去努力担当,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去,在奋斗中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为农林科技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