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文明办公布了2025年第1期“济南好人榜”名单,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会青工委副主任、山东童善儿童福利公益发展中心主任李晓荣登榜单。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晓的公益世界,听听他的故事,感受那份触动心灵的温暖与力量。
他甘为乡村儿童心灵的“点亮者”,十年扎根黄河滩区,以“恒心”坚守筑梦公益之路;他愿做困境儿童希望的“引路人”,汇聚4400余名志愿者力量,以“热心”服务照亮童年之光;他志当美育教育的“耕耘者”,从山东走向全国,“专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艺术之花在乡村儿童心中绚丽绽放。
他叫李晓,出生于1987年7月,是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会青工委副主任、山东童善儿童福利公益发展中心主任。2014年,李晓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并开始建立儿童个体档案、服务数据库等常规服务系统。至今,已有超过4400名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万小时,累计筹集资金200余万元。
李晓大学时就热衷公益,尤其是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大学毕业后,一次志愿活动让他首次走进长清区的偏远乡村。看到乡村儿童艰苦的生活学习环境,李晓深受触动,决定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
2014年,李晓组建了志愿者团队,逐渐从捐赠物品扩展到课业辅导等文化服务。2016年,他成立了社会组织,带领团队走上了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道路,设立了三处“童善儿童关爱中心”,并开始建立儿童个体档案、服务数据库等常规服务系统。至今,已有超过4400名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万小时,累计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李晓和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让困境儿童的视野逐步开阔,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遭遇了不少质疑和不理解。”李晓回忆,面对困难,他和团队成员耐心解释公益组织的工作理念,努力让乡亲们理解“扶智”是精准扶贫的一部分。李晓认为,乡村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机会和视野,只有通过拓展他们的视野,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因此,关爱中心组织了多次“走出去”活动,带孩子们参观美术馆、剧院、大学等,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让他们更自信、开朗。渐渐地,村民们开始理解并支持这个公益项目,许多邻里自发为志愿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服务过程中,李晓发现志愿工作存在人员流动性大、服务方法不专业、困境儿童受益效果不均衡等问题。为了提升服务质量,他开始思考如何制定一套可复制、易操作的服务标准。
为此,李晓多次拜访高校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2018年,李晓和团队编写了25万字的《农村困境儿童关爱中心建设与服务指导手册》,并成功获批山东省首个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标准化试点。他还将困境儿童服务经验写成多篇学术论文,并在2022年作为山东省社工专家代表,参与民政部主办的全国性课程录制,其主讲的《农村儿童社会工作》课程也作为继续教育课程登陆中国社会工作网。
随着专业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同行机构来到“童善儿童关爱中心”学习借鉴。2023年,李晓和团队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写的《济南市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成功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定并推广应用。这一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内部工作效率,也为整个儿童福利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受到了国家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认可。
李晓始终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下一代对文化的认同。因此,他致力于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设公益美术课时,李晓发现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甚至使用糖罐、酱油瓶等简陋的工具上课。
于是,他发起了“艺暖包”项目,帮助孩子们配备专业的绘画工具。该项目在山东省慈善总会的支持下顺利开展,并逐渐吸引了更多爱心人士关注乡村美育。
在此基础上,李晓带领团队开展了“沿黄艺术种子”计划,筹集近30万元美术物资为乡村孩子提供课程支持。团队还走出山东,前往新疆、湖南、青海等地,为乡村儿童提供美育资源,帮助缓解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2023年,他发起的“山东省乡村儿童美育公益支持网络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来自全省的公益机构汇聚一堂,为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献策。
“未来我将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推动‘童善’项目走得更远。正如‘童善’标识的含义一样,我将继续用双手呵护孩子们的成长,用爱心温暖他们的心灵。”李晓说。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